“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一个严重的法律问题,涉及交通肇事罪和逃逸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及相关司法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一、定义与构成要件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其构成要件包括:
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行为人必须首先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逃逸行为: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为逃避法律追究,没有履行救助义务和报警义务,而是选择逃离现场。
被害人因逃逸行为死亡: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如果行为人没有逃逸,而是及时救助被害人,被害人有可能不会死亡。
二、法律后果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交通肇事罪中最严重的量刑幅度之一。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三、与相似情形的区别
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主观上是过失,而不是故意。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现场隐藏或遗弃,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则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区别: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被害人已经当场死亡,行为人后来逃逸的,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按照交通肇事罪的其他量刑幅度处罚。
四、总结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给被害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给行为人自己带来了严重的法律后果。因此,驾驶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员,并迅速报警,切勿选择逃逸。
有问题,找航程,航程律师事务所为您保驾护航!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