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散布谣言可能触犯的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行政违法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因此,在微信群中散布谣言,如果扰乱了公共秩序,就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
二、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那么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具体来说,可能涉及的罪名包括: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如果散布谣言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还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三、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等民事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还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具体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行为人捏造、歪曲事实或者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等,就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在微信群散布谣言可能触犯行政违法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因此,广大网民应该依法上网、文明上网,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共同营造和谐清朗的网络环境。
有问题,找航程,航程律师事务所为您保驾护航!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