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生活中,房产往往是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后父母出资购房的情况较为普遍,而由此引发的房产归属纠纷也不少见。明确婚后父母出资购房的归属认定规则,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与保障各方权益至关重要。
那么,婚后父母出资购房,归属如何认定?
我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婚后父母出资购房的归属问题作出了规定。一般来说,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依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民法典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处理,但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除外。
从具体情形来看,若婚后父母全额出资购房,且明确表示该房产仅赠与自己子女一方,那么该房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比如,父母在出资时与子女签订书面赠与合同,清晰表明房产只归子女个人所有,即便房产登记在夫妻双方名下,也不影响其作为一方个人财产的性质。相反,如果父母全额出资但未明确赠与一方,则该房产通常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因为此时父母的出资可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
当婚后父母部分出资购房,如支付首付款或部分房款时,情况也类似。若父母明确表示出资仅赠与自己子女一方,那么该出资部分属于子女个人财产,而婚后夫妻共同还贷部分及相应的财产增值部分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例如,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支付首付款,并明确表明首付款是对子女个人的赠与,在离婚时,首付款对应的房产份额及增值部分归子女个人,共同还贷部分及对应增值部分由双方协商分割,协商不成则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若父母部分出资未明确赠与一方,则该出资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按共同财产分割原则处理。
此外,房产登记情况、夫妻双方的约定以及借款关系的认定等因素也会影响房产归属的认定。房产登记虽是重要的形式要件,但并非唯一依据。
夫妻双方若就房产归属达成书面协议,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应按照协议确定归属。若父母能提供证据证明出资是借款,那么该出资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房产归属则按实际情况和共同财产分割原则处理。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同时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为避免纠纷,父母出资购房时应明确赠与对象,夫妻双方也可签订书面协议约定房产归属。只有明确规则、妥善处理,才能保障各方权益,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有问题,找航程,航程律师事务所为您保驾护航!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