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社交时代,朋友圈成为了不少人创业卖货的“黄金宝地”。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朋友圈的便利,干起了售卖假货的勾当。他们以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就能逃避法律的制裁,殊不知,这种行为可能已经触犯了刑法,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是朋友圈卖假货最常见的罪名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要构成此罪,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明知所销售的商品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二是销售金额要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不同地区对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就可能构成“数额较大”。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如果朋友圈售卖的假货属于伪劣产品,且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就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某些情况下,朋友圈卖假货还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比如,售卖一些需要特殊经营许可的商品,如烟草、药品等,如果没有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就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 【非法经营罪】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
(四)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朋友圈卖假货绝不是一件小事,它可能涉及到多个刑事罪名。作为消费者,我们要提高警惕,避免在朋友圈购买到假货;作为商家,要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否则,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让我们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有问题,找航程,航程律师事务所为您保驾护航!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